第9章 挖墙脚-《抗战之血肉熔炉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顾家生苦笑一下,语气带着几分无奈。

    “军令部自有章程,补充兵员尚可,但此类优秀军官的调拨,牵涉甚广,程序繁杂,且……且难免有各方权衡。学生担心,等流程走完,黄花菜都凉了。第五军如今地处抗敌前沿,又有八路军在侧.....实在是等不起啊!”

    他巧妙地暗示了军令部内部的官僚作风和掣肘,将自己摆在了一个“一心为公、却受体制所困”的位置上。

    总裁眼中闪过一丝了然,他自然明白顾家生在军令部的处境,也乐得看到其将注意力放在部队建设而非中枢权力上。

    他沉吟片刻,问道:

    “那你的意思是?”

    顾家生知道关键时刻来了,他立刻掏出那份拟好的名单,双手呈上,态度恭敬。

    “校长,学生不敢奢求太多,更绝无扩张个人势力之念,只恳请校长看在第五军仍需为国戍边、直面强敌的份上,特事特办,从其他部队……嗯,主要是从一些暂时无大战事的战区或预备部队中,抽调几名优秀的团级军官,补充给我第五军。人数不多,就九个!”

    他再次强调。

    “而且,学生只调主官,绝不调动他们原来的部队。只是让他们个人过来,担任我第五军的团长或副职,充实指挥层。如此一来,既不伤及友军根本,又能解我第五军的燃眉之急,更彰显校长对所有抗日部队一视同仁的关怀!校长……您看,这样是否……不为难?”

    他的这番话可谓说的是滴水不漏。

    既强调了第五军的重要性(为国戍边),表明了需求的合理性(只要人不要部队),撇清了自己的嫌疑(无扩张野心),最后还捧了总裁一句(一视同仁)。

    尤其“只调人,不调部队”是关键,极大降低了总裁的戒心,毕竟这在严格意义上确实算不上挖墙脚,更像是正常的人才交流(虽然是他单方面索取的)。

    总裁接过名单,目光扫过上面那九个名字,眼神深邃,看不出喜怒。

    他当然知道,能被顾家生看中并列在这张纸上的,肯定不会是什么庸才。

    但他更在意的是顾家生的态度和此举的实质影响。

    书房内一时安静下来,顾家生屏息凝神,等待着最终的裁决。他知道,这九个名字的背后,将是他重新增强自身实力的重要一步。

    这步棋,能否落下,就看眼前这位一言九鼎的“校长”如何决断了。

    总裁还在沉吟。书房里,顾家生垂手而立,连呼吸都不由的放轻了些。

    终于,总裁拿起桌上的笔,笔尖在纸上轻轻一点,随即在“吴十”这个名字后面利落地画了个叉。

    “吴十不行!”

    他头也不抬,声音平淡。

    “他已调往第四战区任参谋长。”

    顾家生心头一紧,恭敬应道:
    第(2/3)页